共和国自卫战争的经验之四:关于“胜而不胜”的讨论

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有不少人对于当年对印度反击战胜利后中国主动退至战前实际控制线以后20公里的做法表示不理解。

一种观点:中国对印度反击战是以“教训”意识为指导的。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训”意识指导的战争是荒谬的,荒谬在于让国家劳民伤财和将士流血牺牲打一场战争,最后的结果却仅仅是供帝王(领导人)出气。在他们眼中,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是这种荒谬达到极至的典型,出完气还要表现“大度”和“仁义”(实则是表现帝王的傲慢及对敌方的羞辱),而那虚荣的满足是用国家安全与利益换取的——不但把已经收复的有争议领土白白放弃,而且永远失去了一个能使中国一劳永逸稳定西藏的机会。时至今日,木已成舟,当年决策的愚蠢,以及不可挽回的后果。

“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中国军队接到的命令不仅是放弃全部收复的失地,撤回到‘麦克马洪线’,还要再从‘麦克马洪线’后撤二十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结果印军不但轻易返回原来控制的地区,又趁虚而入,继续向北蚕食推进,建哨所,修工事,反而多占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现在,这三十多年是给了印度移民在那里长起一代新人的时间,那里成了他们的家园。时间是合法性的最好来源,强权成为公理往往都是在时间的帮助下。中国1962年使用了强权,却放弃了时间,得了暴力之名,却没有得到公理。”

“现代化战争与62年的战争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对后勤的依赖大大加强,光靠当年的牦牛和妇女老少齐上阵,四岁的孩子背罐头远不再胜任。那必须是一部巨大的吞吐机器,在最短的时间里有序地调动、运输和分配最多的物资、给养、武器弹药。从军事上,青藏高原是中国的屏障,是有利条件;但是从地理上,青藏高原反过来成为中国军队后勤体系极为头疼的障碍。运输是几乎不可解决的瓶颈。印军的背后却是南亚平原,有条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网,运输畅通无阻,后勤保证极为强大可靠。1987年,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正式在“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印争议地区建立“阿鲁纳恰尔邦”,使占领合法化之后,中国军队强烈主张借此再打一场中印边境战争,像62年那样收复失地(当然不会再放弃),除了其他因素的阻碍,军队内部的反对意见主要就来自后勤系统,他们无法为战争需要提供保证。”

“即使上述问题都不考虑,都能最终克服,取得最后胜利,把那九万二千多平方公里拿了回来,还会有一个更大的困难——已经移居那片地区的七百多万印度移民怎么办?几十年的时间,他们已经在那里生根。留下他们,不啻是另一个朝思暮想搞分离的西藏,也没有了中国移民的空间。赶走他们,制造如此规模的难民潮,连锁的麻烦会多得不可想象。”

“面对时间造成的既成事实,那片土地已经很难再被中国重新拿到。62年是唯一的机会,那时印度实现实际控制只有十来年,事实还未既成;印度移民尚不多,当地居民对西藏普遍有向心力;中国对印度又有较大军事优势。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全部具备,而且已经在事实上把那片土地拿了回来。只要守住,坚持若干年,既成事实就在中国一方,今天的主动权也属于中国了。”

这种观点似乎有理有据,但是这里有几个点是必须注意的。

首先,中印边界争端只是局部的问题,不是事关中国生死存亡的问题(这和朝鲜战争的情况不同),和其他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来说,中印战争是次要问题,即使麦线以南被印度占去,也不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稳定。因此中国没有必要放下其他更急迫的任务,投入全力和印度去进行一场长期的胜负难料战争,中国的战争目的只能是通过显示实力将已经存在3年之久并逐渐升级的边界冲突遏制下来,逼迫印度进行谈判。当然在有利的条件下,中国可以收复部分国土,但是中印全部争议土地的解决只能靠谈判解决。战前中国刚刚建国,相对于国内各种问题应接不暇,当时中国没有承认麦克马洪线,也没有真正控制麦线以南有争议的领土。战后,中国军队主动退回了实际控制线以南。那么从战争开始到结束,中国的实际控制线并没有改变(至于那20公里,可以认为是中国表示诚意之举)。从战争的目的看,是印度欲借这场战争达到它对领土的野心。而中国是被迫应战,本没有借机达到对领土的占领的目的。那么是谁达到了目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其次,中国早已声明中国的主要威胁在东方,主要敌人是美国,这一点并没有改变。东面,美军在南朝鲜和日本驻扎军队,积极重新武装日本;东南,美蒋反攻大陆的气氛高涨,现在我国东南沿海正在进行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集结,百万军民正严阵以待,随时准备粉碎敌人的进攻;南方,美国拼凑了反对中国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四处叫嚣反对共产主义威胁,美军开始介入越南南方,美国派遣军事顾问帮助南越镇压南方革命。

第三,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撕毁援助合同,我国工业建设遭遇困难;挑拨我国民族关系,策动新疆伊犁叛乱,影响我国西北的稳定。加之国内农业三年的饥荒刚刚缓解,党的威信降低,人民生活迫切需要继续改善;工业大跃进的消极还没有消除,生产还没有全面好转。另外,在国防尖端科技方面,由于苏联毁约,我国核武器研究处于低谷,尚没有力量震慑美国,一旦美国利用战争对我核项目进行打击,将会对我国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第四,中国需要争取长期的和平发展时期来恢复和发展生产,增强国力。通过后撤而平息战争,中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息西方集团对中国的敌视,使强加在中国身上的邪恶的性质多少得到点澄清,有利于摆脱孤立的处境。中印边境冲突后不久,中法之间就建立了外交关系,打开了中国与西方正式交往的大门。设想,如果中国当时仍旧陷入与印度的持久战争中,这种局面是不会出现的。由于战略目的的需要,西方国家,甚至是苏联,恐怕还会采取严厉的措施打压中国为数不多的穷朋友,使中国更加孤立,对中国重返国际舞台的战略是极其不利的。此外,对于来自印尼等国家对于中国试图控制其国家的说法,主动后撤也算是回击。

第五,随着青藏铁路建设的展开,以及青藏公路的扩建,再加上空中走廊,中国基本上会摆脱在给养上相对于印度的劣势。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具备了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现代化部队集结到西藏并向印度推进的能力。后勤得以保证,而比较现有的中、印两国军事实力,中国打下印度不在话下。所以,现在不是打不打得过,只是打与不打的问题。

第六,说中国政府对这个地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任何根据。任何聪明务实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不会只把目光孜孜于土地之上,而是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其实这个地区暂时搁置比马上解决好;而将来如何解决,有待于中印两国正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比赛的结果。政治、外交和军事斗争紧密结合,不仅要有理、有利,还要有节。狠打痛打不是无休止地打下去,而是要适可而止。中国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并不想通过武力改变中印边界现状,更不想占领印度的一寸土地。中国被迫进行还击的目的只有一条,就是要向印方表明,两国边界的争议只能通过和平协商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中国不论是在战前还是战后,从没有承认过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退回实际控制线不等于是把那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拱手相送。那么有人不禁会问既然战争已经打胜了,为什么不趁机夺回本属于我们的领土?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政治考虑。我们不应该仅仅将目光停留在边境线上。当时,国内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中国人正被饥饿折磨,正有人不断死去。国力的羸弱可想而知。国际上西方大国正在将武器援助源源不断的运到印度。而印度似乎也没有想立即投降的打算。那么倘若战争继续打下去,中国的负担会更重,人民的生活会更糟。而最终的胜负仍然未知(没有人能预测未来)。我个人认为,这一战,中国领导人的判断是正确的。不温不火,避免了中国被拖入战争漩涡不能自拔的情况。同时亦将印度打怕打醒,让他们明白中国不是好惹的,保证了中印边境几十年的平静。

 

本文原地址:http://hi.baidu.com/xiamengy/blog/item/fc7be911d3715cc2a6ef3f2c.html

二零零八年元月六日 顾毅写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