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艺术之一:断章取义的力量

“断章取义”的“章”原来指的是《诗经》中的某一章。语出《左传·襄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礼记注疏》唐·孔颖达注《礼记·中庸》“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一句曰:“记者引之,断章取义。”后来“断章取义”就用来形容引证文章或谈话,只取合乎己意的一两句,不问原意,不顾原文。

暂且不说断章取义的好与坏,这个现象现在确是十分普遍的。先举几个例子。

庄子

念书的时候老师都会用一句古人的话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这句或是这么说的:“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其实这句话出自《庄子·养生主》的第一段,原文是这样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定疲惫不堪。如果已经知道只一点,还要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只会更加疲惫不堪。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利,做坏事不要遭到刑戮。做事只要顺应天命,就可以保全自己,可以修身养性,可以享尽天年。

恍然大悟了吧。原来我们被这句话忽悠了20多年。庄子的思想是出世的,因而多少有些消极。我们没有必要去批判庄子。再看一个例子。

孔子

成语“以德报怨”现在的意思是拿恩惠报答仇恨,就是教大家不要记仇,要学会宽容。老师在教这个词的时候可能还会说:“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教育其弟子的。”这个词确实出自《论语·宪问》第36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原句是这样的: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意思是:有人说“能不能以恩惠报仇恨呢?”孔子回答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用什么来报答别人的恩惠呢?应该用公正来报答仇恨,用恩惠来报达恩惠。”这句话的理解还有争议。“以直报怨”的“直”还有一解,意为刑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孔子这时就是在说应该“以暴制暴”了。不管哪种理解,孔子都是反对“以德报怨”的。如此一来,我们又被忽悠了20年。

上面提到的只是九牛一毛罢了。(九牛一毛,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翻译:“我的先人,没有获得丹书、铁券那样的特大功勋,所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记录天象、制定律历的工作,其职位接近于卜官和太祝,本来就被皇上所戏弄,当成乐师、优伶一样畜养的人,为流俗所轻视。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死刑,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跟蝼蚁之死有什么不同?”)类似于这样的断章取义还有很多。正如孔颖达所说的那样,“记者引之,断章取义。”这就是断章取义的最大功用!讨论断章取义的好坏是没有意义的。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被人使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历朝历代执政者的宣传机器都有断章取义的动作,这都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标。断章取义的结果,有时候是愚民,有时候是愚外。

那么断章取义的力量源自哪里呢?说白了,就是这个“章”字。“章”是古人说的,是典故里的,是“经历了历史考验”的经验之谈,因此“章”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于是断章之言出自“章”,也就具有了同样的效力!这就是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思想,说得专业点叫做“经验主义”。这里顾毅也不谈这种思想的好与坏,这同样是没有意义的。对于经验,好的留下,坏的却也不一定就扔掉——好坏都是有所指的。具体的环境决定了具体的某一条经验能否发挥作用而已。

拿破仑

把断章取义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甚至可以鼓起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热情。我们不止一次的听说这句话:“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国人靠着这句话不断地自我鼓励,以期实现华夏复兴的伟大理想。这句话是拿破仑说的,是名言,而且有一定的年岁了,于是有说服力;再加上这句话中国人喜欢听,于是被经常拿出来用。其实原话不止这一句,后面这句才是拿破仑说这番话的关键:“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出自浙江文艺出版社《拿破仑传》2008年1月版)

这就是断章取义的力量。

 

本文原地址:http://hi.baidu.com/xiamengy/blog/item/24cb5bfb6da4791e6c22eb6a.html

顾毅 二零零九年三月廿四日写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