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精神浅谈之四:客家精神的体现及其现实意义

上文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客家精神的具体内容及其根源。可以说,客家精神遍及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客家人是客家精神的缔造者,也是其实践者和发展者。

▲      客家妇女之于艰苦勤俭

前文提到,客家妇女是客家人刻苦勤俭的代表。晚清著名诗人、思想启蒙黄遵宪先生就曾说过:

“无论为人女,为人妇,为人母,当人太母,操作亦与少幼等。举史籍所称纯德懿行,人人优为之而习安之。”“吾行天下者多矣,五洲游其四,二十二省历其九,未见其有妇女劳动如此者。”

­——引自《客家人文教育》第52页

旧时,许多客家男人“过番”出南洋,往往十年八载,有的甚至几十年没有钱寄回来,但只要家中有三两亩薄田,客家妇女就能以其惊人的毅力克勤克俭,维持整个家庭的生活。且无论是对老弱的扶持,对幼儿的教养,对家庭的料理,无不殚精竭虑,做到美满周全。倘若不是这样,客家男人怎敢放开手脚在外打拼,谋求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客家女的勤俭持家乃是客家精神的根本和前提!

▲     土楼建筑之于团结协作

客家人经过长期的移民生活养成了一种不卑不亢、团结友爱、平等待人的传统精神。而同心的土楼也正体现了客家人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的团结精神。

“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住一楼,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

“环水朝峰门迎秀丽,兴诗立礼窄焕文明”

——引自《客家文化大观》第781页

以上两则对联就是土楼人劝导人们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同住一楼要和睦相处的例子。一位美国记者见到一个客家圆楼住了27家130多人,四世同堂,大为惊叹:

“在美国,都是一家家分开住,没有像中国人这样团结和谐,更不用说一个家庭几代人住在一起了,我们缺少中国人的凝聚力。”

——引自《客家人文教育》第113页

“土楼存在着明显的向心性、匀称性和前低后高的特点,又有强烈的聚族而居的特征。其决定因素,是客家人的传统思想意识。这就是具有浓重的儒家观念色彩的文化。”“作为道教象征的八卦符式在土楼中的运用,反映了客家文化的极其深远的传统色彩。”

——引自《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第268、270页

土楼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意识和道家风水观念。土楼内有分明的结构对称的轴线,但楼内的通廊却使各本宗族血亲同住一楼,相扶相助。这可以说是儒道结合对中国文化贡献的一个具体表现。

▲      广兴学塾之于崇文重教

客家地区历来有崇尚读书的习俗和风气。不管家庭生活有多艰难,也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让子女读书。即所谓“讨食也要叫子女读书。”这种传统是有渊源的。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多属书香世家。早时,科举功名成为客家社会衡量人们价值的重要指标。历史上卖田卖地、挑担、打炭脚供子女上学的例子比比皆是。客家人这种对科举功名近乎于疯狂的追求客观上也促使了“崇文重教”风气的发展和延续。民间也有反应这方面的歌谣:

“日出东来又落西,青春能有几多时,莫把光阴来虚度,少年不学老难为。”

“先生教儿把书念,我儿切先生,哄了先生欺了己,纸糊棺材怎瞒人?”

——引自《客家艺能文化》第201页

废除科举后,乡村开办的学校也多数由宗族兴办,而办学经费则基本上从宗族遗下的公尝产业中提取。有的地方为了鼓励学生读书,规定凡考上中学和大学的,从地方筹款或在族产中拨一部分出来作为奖励。在外打拼有所成的人则常常给家乡捐资建造校舍添置设备,或设立奖学金等。

▲      牺牲、奉献之于爱国爱乡

前面提到,客家人有着比其他民系更加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就是这种热忱表现在为官者乃清官贤吏为国忧民;而当国家危难之际则或高声疾呼,四处奔走,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历史上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如宋湘之忧国忧民,如黄遵宪、丘逢甲等之爱国吟唱等等。

到了和平年代,客家华侨华人则纷纷为家乡捐资兴学修桥筑路,支援家乡和祖国的建设。“亚洲领带大王”曾宪梓曾把报效祖国作为终身报复。他说:

“我是在祖国受的教育,是共产党使我这个穷孩子上了大学。但我1963年离开了祖国,我常常为我不能起自参加祖国建设而内疚。我只能在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方式为祖国服务。金钱对我来说是身外之物,我现在有吃、有穿、有住,我已经很满足,所以我的钱一部分用来扩大金利来的事业,另一部分就是回馈社会,而回馈社会的方式,我选择的是回报我的家乡、回报我的祖国。”

——引自《客家文化大观》第728页

不过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例如彭兆荣先生在其《边际族群:远离帝国庇佑的客人》中谈到:

“我们不会唯美地像一些书中认为的,是他们的一颗颗拳拳报国之心让他们这样做。也许我们熟知的陈嘉庚是这样的一位典范,但笔者更相信绝大多数人另有其他复杂的原因。许多实业家,如曾宪梓、姚美良在国内做公益事业,一个相当明确的目标是出于发展自己企业的考虑。”

——引自《边际族群:远离帝国庇佑的客人》第278页

不可否认,可能存在一些沽名钓誉的人,为了这样那样的目的捐资教育、铺桥修路,但是毕竟这样的人还是少数。况且,不管这些人出于什么目的,他们捐资为乡为国的客观效果都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      反抗·革命

客家人是革命性的,这点史书中可以找出根据。抗日时代,英雄徐名鸿、谢晋元等都是客家人;再早一点,甲午反日入台的丘逢甲、抗法黑旗军领袖刘永福、为保卫台湾为国捐躯的徐骧也都是客家人;更早一些,太平天国的几个主要领导人,如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都是客家人!客家人从来不屈从任何外来势力的欺压和本国腐朽势力的反动统治。客家在历史上屡受异族压迫,因而民族精神和反抗意识热别强烈。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华民族的勇敢性格在客家人身上得到强化。

客家人的革命性不仅反映在反对反动势力和外国侵略者,还反映在客家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客家民谣中有:

“敢唱山歌唔怕人,敢拆庵庙唔怕神;敢打阎王唔怕鬼,敢闹暴动唔怕天。”

——引自《客家艺能文化》第203至204页

则是对这种反抗精神的表现。

现在有人认为客家精神“已经过时”、“不合时宜”。诚然,客家文化中不可避免的会含有一些封建的、迷信的、迂腐的内容,例如祖先崇拜中“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观点,有深重的历史局限性,确实是应该摒弃的。但是应该看到客家精神中,绝大多数还是积极向上的,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样以客家祖先崇拜文化为例,如下文:

“祖先崇拜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作为中华民族欠你按历史文化积淀,它必将对人们的道德准则、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批判地继承和发扬祖先崇拜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意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有其恒常价值。‘饮水思源、‘爱国爱家’的思想对于维系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对祖国的向心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引自《客家祖先崇拜文化》第179页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选择地继承和发扬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这才能体现出客家精神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