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凯申”是怎么炼成的?

今日看到各大论坛纷纷转载了一条新闻: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奇在其新著《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将蒋介石(Chiang Kai-shek)误译成了“常凯申”,遭到广大网民的集体炮轰。

经过多方查找,顾毅上海《文汇报》2009年6月9日第一版找到了新闻原文。题为《蒋介石怎会被改名叫“常凯申”》,副标题是《学界的浮躁之风又一次“吹”远了常识,这次“吹”得够远》,作者是吴越。以下是电子版新闻链接:http://info.news365.com.cn/was40/detail?record=3&channelid=38723&searchword=+%C8%D5%C6%DA%3E%3D%272008%27+AND+%C8%D5%C6%DA%3C%3D%272009%27+AND+%D5%FD%CE%C4%3D%B3%A3%BF%AD%C9%EA

随后《文汇报》在6月10日、13日有分别发表了《常凯申、门修斯、阿米诺酸等误译敲响警钟——专家学者,请珍惜学术声誉》(http://info.news365.com.cn/was40/detail?record=2&channelid=38723&searchword=+%C8%D5%C6%DA%3E%3D%272008%27+AND+%C8%D5%C6%DA%3C%3D%272009%27+AND+%D5%FD%CE%C4%3D%B3%A3%BF%AD%C9%EA)以及《“常凯申”之后又见“中国酥食”、“大豆凝乳”、“酸甜肉”,专家指出——翻译硬伤无损学术价值?开玩笑!》(http://info.news365.com.cn/was40/detail?record=1&channelid=38723&searchword=+%C8%D5%C6%DA%3E%3D%272008%27+AND+%C8%D5%C6%DA%3C%3D%272009%27+AND+%D5%FD%CE%C4%3D%B3%A3%BF%AD%C9%EA)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常凯申”现象。

 

汉语拼音—韦氏音标对照表截图

产生“常凯申”问题的直接原因是韦氏拼音的使用。韦氏音标是1958年我国出台《汉语拼音方案》之前使用的一套中文注音符号,又称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中国大陆地区在《汉语拼音方案》出台后停止使用韦氏音标,转而使用汉语拼音;但是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仍保留了韦氏音标来标注中文。由于这种差异,同一个汉语字、词就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读音标注方法。例如上文中提到的蒋介石,韦氏音标标成Chiang Kai-shek,汉语拼音标成Jiang Jieshi。面对一些“出口转内销”(注:指中文资料被翻译成外文之后又翻译回来)的文字资料中时,翻译者仅简单地利用英文单词的拼写发音规则将一些人名、地名凭主观感觉臆造出一些类似“门修斯”(孟子,英文作Mencius)、“孙亚宪”(“国父”孙逸仙,韦氏拼音作Sun Yat-sen)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新东东来。

如此一来,王副教授似乎找到了新著错漏百出的“客观原因”了。您先别乐。《韦氏音标与汉语拼音对照表》并不难找。顾毅百度里随手一搜就有;纸质资料在比较专业的辞典附录中也有收录(我手头的《汉英词典》后就有)。难道王副教授手头的资料中没有?如果您没有这份唾手可得的资料,请问您以往研究中俄关系史时遇到人名、地名如何处理?难道自始至终您都是凭着主观感觉给历史人物、地区取名字,然后根据这些您“虚构”的人名、地名创造出一个新世界?如果您像我一样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份资料,请问您在日常研究过程中为何不用?

炮轰到此为止,以下找找问题的根源。众所周知,现在的高校教师从助教到教授都不同的发表任务,即言每年每个人都有一个发表论文、专注指标,而这个指标是与评优、评职称等相挂钩的。许多高校教师在授课、做课题研究之余,还必须保证一定的文字发表量。仓促之下,所发表的文字数量是达标了,质量却很难保证。有些教师无奈之下将著书的一些任务分割、发包给其学生(基本是他的研究生,有些甚至还有本科生);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导师发予一定的“补贴”;书出版时,这些学生的名字还能列在“编委”里面。如此“名利双收”的好事学生多不会拒绝;而这样“双赢”的结果也是导师们乐于见到的。于是乎,导师们俨然成为一种新型的“工头”,学生俨然成为“打工仔”。这样一来,导师们倒是省事了,学生们也多了一条赚外快的路子。但是问题也随之产生了。且不说学生们分包完成的文字资料良莠不齐,单是完成后的校对任务也够头痛的。既然是头痛的,那就采用“鸵鸟算法”闭口不谈之。再加上作者名气大,出版社没有敢于质疑的勇气,于是也采用“鸵鸟算法”闭口不谈之,即使发现问题也不能在出版前得到解决。不谈之的结果就是最后出版的东东硬伤很多很弱智。

“常凯申”就是这么炼成的。此风不改,长此以往,文将不文,史将不史。

本文原链接:http://hi.baidu.com/xiamengy/blog/item/6b2d491013cac9f5c2ce79e3.html

顾毅二零零九年六月十三日写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