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谈谈厦门大学“免费米饭”新政
- 挥斥方遒·激扬文字
- 2008-05-01
- 296热度
- 2评论
从2008年3月28日起,厦门大学为全校36400多名学生免费提供米饭(包括干饭和稀饭)。作为首个提供免费米饭的大学,厦大的“米饭新政”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据校方介绍,免费米饭补贴从学校事业经费中单独列支,与食堂运营成本无关,为此厦大一年用于补贴的钱超过1000多万元。对于一个在校生来说,大学食堂米饭免费意味着用餐成本的降低。以一天吃一块钱的米饭计算,一个学生一个月即可节省30多元的饭钱。
以下是一些媒体对厦大实行这个政策的看法。
提供免费米饭,可以称得上温情脉脉,但这种温情脉脉,掩盖的则是“大锅饭”的回潮。这不由让人想起1958年的“大锅饭”。那时人民公社兴办之初,农村许多地方搞“大呼隆”,纷纷建起集体食堂,饭菜敞开吃,人人吃饭不花钱。可时日不长,其糟蹋粮食、严重浪费的弊端就暴露出来,白花花的大米饭不时被倒掉,让人防不胜防,整桶整桶饭菜变成猪饲料,集体财富在无节制的浪费中加剧了损耗,加上其他一些人所共知的原因,最终,集体食堂一一关门,“大锅饭”成了严重浪费的代名词。
根据历史经验和现今人们的觉悟程度,厦门大学向在校生提供免费米饭,煮的也是“大锅饭”,搞的也是“大呼隆”。不论其如何加强监督,想必都无法避免严重浪费粮食现象的出现,最终恐怕也都逃不了寿正寝终的厄运。
好事如何办好,方法大有讲究。在这里,斗胆向厦门大学献上一策:与其提供免费米饭搞平均主义的“大呼隆”,将干鱼埋到碗底吃了,不如将1400万元暗补改为明补,将间接的实物补改为直接的货币补,让学生直接承担起节约的责任。学生浪费了饭菜,自己要另掏腰包,节约了饭菜,补贴的钱都归自己,谁还会不心痛手中的钱,将花钱买来的大米饭随意倒掉浪费掉?
应该看到,近年来,大学生浪费现象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此前有报道载,某高校一间食堂内,在“浪费粮食可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大标语警示牌下,饭桌上,垃圾桶里,白花花的米饭,大堆大堆的剩菜随处可见,有的馒头甚至连个牙印都没有就被扔掉了。几乎每顿饭后,就餐的学生们都能“制造”出几大桶剩菜剩饭。令人担忧的是,如今厦门大学的米饭免费了,一些大学生会不会误以为现在国家粮食不紧张了,可以不花钱放开肚皮紧吃大米饭,吃不了扔掉也无所谓?进而可在生活其他方面也越发大手大脚?
而且一律免费吃米饭的做法并不能让贫困生得到特别的补助,不如将粮食补贴按照学生经济状况划分一定的档次发给学生本人,这样既让学生享受到国家补贴政策,又不至于让他们产生“白吃”的感觉和不爱惜粮食的错觉。
——新华报业网
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出于什么考虑,厦大好端端的一个“免费米饭”政策居然被无限上纲到与“大锅饭”平起平坐了。对于“大锅饭”这个事物劝作者还是再去翻一翻历史书弄弄清楚,这边就不再赘述;只不过觉得有些东西还是有必要提一下。集体食堂的关门是因为“大锅饭”吗?那是因为我国的领导集体及时地纠正了“左”的错误!“大锅饭”可以认为是集体食堂关门的其中一个原因,但是绝对不是主要原因。由此看来作者大学时的马哲考试也是离挂科不远的吧——连事务的主要矛盾都抓不住!
言归正传。作者讲到,将间接的实物补改为直接的货币补,让学生直接承担起节约的责任。必须承认,这样做确实有一定的效果。如作者所言,“学生浪费了饭菜,自己要另掏腰包,节约了饭菜,补贴的钱都归自己,谁还会不心痛手中的钱,将花钱买来的大米饭随意倒掉浪费掉?”但是,我们不妨这么想一下:在实行此“新政”之前学生是否已处于自己掏腰包买饭吃的状态?那么那些浪费的人那个时候为什么不会心痛手中的钱呢?为什么浪费问题依然存在?又根据什么说将饭钱直接以货币的方式补给学生就能杜绝此类事情发生呢?正是因为补还饭钱就使得那一部分原来浪费的人改正浪费的坏习惯?这样的因果关系显然不成立。那么作者又凭什么将厦大“新政”直接判“死刑”呢?
“如今厦门大学的米饭免费了,一些大学生会不会误以为现在国家粮食不紧张了,可以不花钱放开肚皮紧吃大米饭,吃不了扔掉也无所谓?进而可在生活其他方面也越发大手大脚?”这又是什么让人啼笑皆非的逻辑?原来作者眼中的厦门大学消息如此之闭塞,学子如此之愚钝,居然会因为学校米饭免费了而联想到国家粮食不紧张了?!这是完全不合逻辑的联想!难道厦大的学生们不能通过任何的途径了解祖国现在的状况吗?
米饭每顿只要三五毛钱,一个月下来也有好几十元钱。对家境不好的同学来说,省下来的钱够买一本好书。不过,也有部分同学表示,饭吃不了几毛钱,对大多数同学没什么影响。一些网友怀疑这是否是校方在炒作。一名网友说,别的学校都实行补助,把钱直接打在学生卡里。这样做既简单又方便,可厦大偏偏选择提供免费米饭,这种方式操作难度较大,厦大弃简选难,是否有炒作的嫌疑?另一名网友也担心这种做法会不会造成浪费。
对此,校方表示,这是厦大划拨的专项伙食补贴,以米饭免费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会把成本转移到学生身上,此举只是想让学生都能吃饱,并没有过多考虑。
——《东南快报》
一些网友建议直接将钱打进学生卡中,其实未必就是一种良策,也未必就能简单多少。如果将饭钱打进每个学生的卡中,那么应该打进去多少才能算是服众的?是以平均标准还是以最低或者最高标准?我想不管用哪种标准都不会得到多数人的满意。或者如有些人所讲,将每个学生的实际消费额记录下来,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再将这部分钱打回学生卡中。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是不是也会给实际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退一步说,即使如此繁琐的操作能够得以实现,那么30000多名的学生要如何才能知道这笔饭钱是否已经达到账上?是靠贴通知布告还是开会宣传?再退一步说,学生即使可以知道钱已经打到账上,那么如何能知道所打的钱是否是正确的?厦大的学生卡消费纪录是可以通过校园卡在线系统或者校园卡中心查的(能查3个月内的纪录,条理十分清晰。每条记录的消费金额、消费时间,甚至是刷卡机号都能查出来)。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将这些记录中的饭钱整理计算出来将是一件多么浩大的工程!有哪一个学生会有这么多的闲工夫去计算着每个月几十元的某项消费!这样一来,校方推出这项政策的初衷就荡然无存了:既然没人能计算究竟在吃饭上花了多少钱,那么也就跟以前一样,刷卡吃饭走人。造成的结果就是:学校白花了钱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效果。
在这里我想说两句:
我就是厦大人。我认为在这个政策的实行效果上应该比其他外面的人更有发言权吧。对于一个在校生来说,大学食堂米饭免费当然意味着用餐成本的降低。在物价涨声一片之时,这一实惠无疑包含了更多的亲切感和关怀之意。就我的观察,“新政”实施一段时间来,食堂的“上座率”显著提高,米饭浪费不升反降。我思索着个中原因,并不是因为不用花钱吃饭了而减少了浪费,是因为现在从“免费米饭”中厦大学子重新受到了“节约”的教育,吃免费米饭感觉意味特殊,更不敢浪费。这其实是学校的一种教育手段,让学生在消费习惯中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唯艰”的朴素道理。《海峡都市报》说得好:提供免费米饭,当然让所有学生都同时获益,但收益最大的肯定是贫困学生,该政策对这一群体的救济力度也就最高,并由此解决了贫困学生“只针对我个人”的心理负担,让公共政策综合运用公用资源,进行有效二次分配,以免费供给来促使政策扶持与财政补贴相得益彰。
还有一点我觉得必须提一下。就从近几天的观察来看,发现米饭是免费了,但是分量明显不足了,从而导致有一些学生必须打两次饭才能吃饱,却并不是因为胃口突然变好了。我用食堂的“公平秤”称过,号称“8两”(男生分量)的米饭平均在0.37公斤左右,也就是说每一份米饭大约“缺斤短两”半两左右(我拿到过最少的才0.36,短了将近一两……女生分量还没有调查过,估计缺斤短两现象也是存在的)。这样虽然每一份差别不大,但是一天下来若干个餐厅也会徒增20000斤左右的米饭。试问:学校食堂为何要这样向学校多坑“饭钱”?
二零零八年五月一日
顾毅 写于厦门大学海韵一区食堂
分析得很好同感,特别是最后两个说明,说到点上了,呵呵
報告 我們女生的也是缺斤少兩.本來我都是吃2毛的都還有剩現在2毛的就那么一口只能變成吃3毛的但是又會剩一點..|||